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精选10篇

内容摘要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希望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精选10篇的内容对你有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

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希望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精选10篇的内容对你有用!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1

  影片讲述了一个跌落后更新自强,重回巅峰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屡败欧洲劲敌瑞典男团,连续三届世乒赛与男团冠军无缘,跌入谷底。以蔡振华为首的新教练班子临危受命,对中国男乒展开全方位改造,目标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重新向冠军发起冲击。

  我们从中看到,“绝地反击”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教练的勇气,开放进取的思想态度,与大局观,及全体成员的信念感。

  剧中主教练戴敏佳接受国家队后,首先对队员进行了大重组。从千人大战中扩充人才池,他新五虎亦被冠以“残兵败将”的称呼——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但正是大多数人眼中不合理的队员,他们却各个身怀绝技,恰好有针对性的直击瑞典队对手弱点。将“异常”带来的奇效发挥到极致,这样大胆重组队员,是为勇气。

  面对长期连胜后的跌落神坛,戴指导放下了优越感,放下高傲,虚心像昔日弱于自己的对手学习。他说:“他们学习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他们?”。这份谦虚说来易,做来难,往往正是“我们本是最强者,仍是最强者”的自我欺骗,使我们不愿放下虚妄的执念,没有勇气面对挫折。正面直视失败,开始反思,愿意向他人学习,此为开放进取的思想态度。

  戴指导说:“只要能整体盘活中国乒乓,任何一个棋子都可以舍弃。”成就大局与成就小个体,便是立功、立功的大与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为大局观。

  组队初期为整顿队风而一时开除的白民和,为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而雪藏四年的龚枫,和身为高手却因时运所需只能沦为陪练的陈文…他们都对团队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在社会大局,成大事背景下的无奈,心酸,无法自主。戴指导自身虽处高位,可处在这种大局中的位置也与所谓小人物一般,即棋子。他也这样说道,国乒事业迎来新的机运之时,让他跌倒以为国乒提供足够大的冲击力,也是领导者应做的明智选择。

  那么小人物在社会的洪流中究竟应如何自处?影片同样提供了答案——相信决定一切,理想和信念是有份量的,它们是使内心充盈的力量,支撑着每一个奋斗者义无反顾的前进。

  提起竞技体育,不可避免被谈及的就是输与赢。影片教我们对“赢”得信念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与“输”后如何绝地反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对其评判的标准往往并不像体育那样纯粹单一,并不是简单的赢与输,成与败。这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今日演员邓超所说“若没有靶子,拉弓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身处何地,最想要去到哪,又要怎样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理想与信念。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2

  当你处境困顿,该如何一扭颓势?当你风光不再,该如何实现复兴?当你深陷泥沼,该如何涅槃重生?九十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不利于己的规则,青黄不接的人才,面对这些事实,时任主帅蔡振华选择大胆革新,改变中国队落后的打法、观念和技术,跟上世界步伐,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与强队竞争的基础。

  方向对了,向前走的每一步便能事半功倍,却也必须踏踏实实。从无暇陪伴妻儿、身患重病仍坚持分析队员战术的戴敏佳,到默默无闻、将名字融进一次次国歌的像陈文一样的陪练,再到浴血奋战、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的五虎将,甚至于为主教练的申请拨款焦头烂额、为他的小错误写8000字检讨的领导……中国乒乓队的每位将士都为那座奖杯付出了所有。

  有了以上2点,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运气还需站在自己一边。时隔2年的两次斯韦思林杯,中国队除了硬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再次对战老对手,曾经是手下败将而终于完胜的黄昭,战胜的是自己的心魔。事实上,万事俱备而始终没能等来东风的人不在少数,但只有相信相信的力量,才有可能等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无愧于己。

  电影最后一个触动我的点是传承。在天津体育场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那属于儿童的稚嫩的声音最令人激动。场上场下运动员的表现,会让多少孩子拿起球拍,种下他们梦想的种子?而他们未来也必将推陈出新,踏上属于自己的又一轮征程。中国乒乓也唯有传承,才能保持一代又一代的统治力,生生不息。

  革新,奉献,信念,传承。中国乒乓的绝地反击之路,应与每位国人共勉。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3

  “成为大魔王前,是打不死的小强”,这是电影的宣传语,亦是贯穿于影片始终的切题之句。小强者,于逆时之中求生而不屈于命运也;于影片中,这一形象完美契合着每一位主要角色的命运。自戴敏佳而始,自出场的一衫黑衣伊始,挫折与磨难从未终止,病痛、质疑与嘲讽。而至于队员、教练组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贯穿于整部影片的,从来不是成功、胜利与得意,而是于磨难下的不懈与信仰,这是为何在一次次失利中,能存在如此众志成城的一幕幕。缘化在一次次挫折中,激发着热血于幕内幕外沸腾在每一个人心中。

  这一主基调其实在电影的幕内,亦在幕后,在同样不计其数的困难下艰难前进。据我臆断,这些磨练也终将引领这部影片的成功。

  当然,在内容与技法上,这部影片也有着其独到之处。在兵乓球高速运动这一新的摄影领域下,导演组的奇思妙想贡献了许多叹为观止的镜头,在最后的关键时刻,那一场谈话,无关输赢,无关责任,甚至无关家国,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去实现自己,这也是奋进者于徘徊中的自己发觉与重新赋能。

  当然,于影片内外,一切皆无所谓,唯脚踏实地,毕竟,一切才刚刚开始。重章复踏或略显繁琐,不过非由心而发不可说。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4

  首先这是一部诠释故事比较完整的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隐于主线下“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精神。在球拍胶水质量不如外国的情况下被限制胶水进口、比赛时的无故给牌、对中国不利的规则修改…种种不便下,1993年的中国队员依然面对裁判示意对手发球擦网,即使激烈的战况下自己随即落后两分。这是中国风度的体现。

  团结精神永远居于高位。临时被替换的队员毫无怨言、田忌赛马下没有人畏惧强敌。戴敏佳(邓超饰)面对自己的丑闻上报,称:“只要能把整盘棋盘活,弃哪个子都不可惜。”

  戴敏佳出于对选手们的信任选拔、训练他们,他的一言堂之下选手们有了卓然进步。两年后比赛失利戴敏佳失去自信和对选手的信任,而队员们却投票表决他继续当总教练。这份相互信任很动人。

  剧情一共着眼三场乒乓球赛。其中第一场的胜利若说是“教练组剑走偏锋”,第三场便是实实在在靠硬实力拿下的大胜。于此中国乒乓不论排兵布阵,永远都是大获全胜。

  选手关系以及性格塑造还不错,在人物立体方面有提升空间。

  有关这个电影的提升面:王盈(孙俪饰)作为剧中唯一一个有姓名的女性角色,其作用是“戴敏佳的家属”,即陪衬。在剧中她不愿放弃意大利的美好生活、为了戴敏佳多多陪伴家人而“希望他输”。主要剧情是给戴敏佳做饭、等他做手术、戴敏佳被媒体冤枉时挺身而出。似乎没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只服务于老公孩子。

  没看懂中间戴敏佳表示“对选手们失去信心”的剧情意义,大李(吴京饰)对他的劝告实在太苍白。

  剧情节奏出大问题。第二场比赛详细描述了训练、选人、上场顺序、比赛节奏、选手的伤病与坚持,最长的铺垫最热血的bgm,结果输了。第三场比赛训练草草带过,排兵布阵只字不提,困扰选手很久以至之前瞒着教练组不敢提的伤病忽然一瞬间治愈了。一路过关斩将顺风顺水有如神助拿下冠军,这不合理。

  伏笔不收束。例如戴敏佳儿子不会说话(后来会说“飒”)的笑点完全可以在结尾或者彩蛋里加入一句中文意大利混搭,称赞中国乒乓走向精彩新时代。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5

  28年前的1995年5月8日,那一夜有风有雨,更有横扫长空的滚滚春雷。做为现场报道的电视新闻记者,我在飞碟大馆见证了中国男乒绝地反击重捧斯林斯韦思林杯的热血喷张的时刻,至今记得我们的那篇新闻特写《泪飞顿作倾盆雨》。那时年轻,只知为赢球、捧杯、升旗、奏歌而激动,直到昨晚有幸先睹俞白眉主席与邓超合作的大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才轰然引爆了我对28年前那个雷霆之夜的全部思考沉淀——做为电视人,当年的我向中国乒乓男队致敬,做为电影人,今天的我向《中国乒乓》团队致敬!

  乒乓球,table tennis,不就是近代英国人发明的一种桌球游戏嘛,干嘛非得中国人拿冠军?干嘛所有冠军都得是你的?干嘛还要说“得第二就是失败”?如此倾国倾情大动干戈,不是太一根筋太矫情了吗?这个问题时常在我们心中萦绕,今天好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用高质量的电影叙述作出了回答。

  ——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有太多太久太漫长的“绝对第一”的过往,怎奈后来自己没守住,被别人抢了个精光,但唯一抢不走的,是他们卧薪尝胆的复兴梦!1995年夺回斯韦思林杯,就是那个梦闪射出的一束光芒——既然回到了世界舞台的C位,谁也别想把我们再次赶下去——《中国乒乓》讲述的就是一个在千年基因里当惯了当世界冠军的民族,为了找回昨日散失的光荣与梦想而荜路蓝缕绝地反击的故事。

  感谢《中国乒乓》!这个团队跟当年的中国男乒健儿一样忠勇倔强,在完全淹没在抗疫周期里的制片全程,你们付出怎样的的勇气、坚韧、毅力和力量,受了多少困厄、压力、麻烦和委屈,经历多少“到底行不行?”“怎么才能行?”“不行怎么行?”“死也必须行!”的煎熬、焦灼与磨难,一路抽杀推挡削拧弧旋,终于击穿了奥密克戎的铁幕围堵,为重重疫情阴霾下的中国电影撕开一道绚丽的曙光!

  昨晚的看片活动虽然没叫“首映礼”,但胜似首映礼,全场涌动着泪水、欢笑、回忆、祝福,领导讲话、冠军寄语、同行脱口秀,还有市民影迷的天津快板,无不把所有人带回过去,又带向未来。戏中“马文禾”,那句“我的血在沸腾,我的心在燃烧”,骤雨浇透的七尺男儿挺立在逆境中指天宣示,“我错了,我改!”,队服上赫然印着英雄出处——天津!这个桥段让多少天津人心在震颤,血在奔涌,人不可能永远倒霉,看你自己怎么对待,扛住眼前的凄风冷雨,绝地反击迎接明天的太阳。感谢《中国乒乓》,为天津人送来如此激赏淋漓的新春大礼!

  电影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主食,不仅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要给予人民精神力量,《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就是2023中国影人对“国之大者”的真情担当! 尤记当年第43届世乒赛闭幕式上亲耳聆听李鹏总理对中国健儿的肺腑心声:“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中国人民感谢你们!” 今天我也想借用先总理的这句话对俞白眉邓超团队的同志们深情说一声——你们为中国电影争了光,全国观众感谢你们!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6

  观影体验很愉快,适合春节档。体育片的魅力就是燃啊,看完之后浑身上下觉得舒服,也想在他们打出关键球的时候,手握双拳高呼一声飒啊!比赛镜头尤为惊艳,绝地反击的爽感无与伦比,就是燃到想哭!曾经跌落到低谷,然后付出巨大的努力,不知道前路如何,可如果不够坚定不够相信自己,人生或许就会原地止步。

  所以在我眼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不是在拍一群人是怎么成功的,而是讲失败的人如何面对质疑走出低谷的。

  邓超饰演的戴敏佳,在别人眼里就是能吹,桀骜不驯,对于“两年后能夺回斯韦思林杯”的许诺也没几个人相信。

  大部人在当时中国男乒接连失利的情况下,都觉得,跟身材高大力量凶猛的欧洲人相比,中国队的传统打法将没有任何优势。

  确实,细数一下当年的情况,的确很难相信中国乒乓球能快速站起来。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单无缘4强;89年,多特蒙德世乒赛,男子4项全军覆没;1991年,千叶世乒赛,中国男团跌至新低点,排名第7。

  这些成绩放在其他国家可能不算差,但对中国队而言就说不上好了,所以,戴敏佳跟五虎将的任务,就是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仅给那些不相信他们的人看,更要让中国乒乓重回巅峰。

  很高兴三场大赛,导演没有灌鸡汤上价值,就是踏踏实实重现真实赛场,讲这些“残兵败将”怎么训练,怎么在比赛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

  体育竞技比技术,比心态,技术靠练,心态靠调。

  身为总教练的戴敏佳太清楚这些了,他是一个相信汗水和努力能换回进步的人,所以,鼓励队员们“他们也许练过一千次,但是我们练过一万次。”、“训练中你松一口气,比赛中对手就要你们的命。”

  也分析五虎将的优劣势,让他们在实战中进步,扬长避短。

  很多人不知道五虎将这个称号了,但很多人都听过刘国梁、孔令辉的名字,他们后来也在国际乒乓球赛场上熠熠生辉。在1995年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的冠军决赛中,他们跟比自己年纪大一些的王涛、丁松一起创造了历史,团体赛中国3:2 战胜了瑞典。

  但五虎将赢得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是咬紧牙关撑下来的。

  擅长横板弧圈结合快攻的马文禾,一直有肩伤和腰伤。削球手丁松抢攻很凶,打法旋转的节奏变化都非常多,负责战术消耗对方,实际上有严重的近视问题。

  在这次大赛之前,他们也主动适应欧洲人的打法,改进和丰富自己的打法,顽强拼搏,没有止步于前。

  当然即便如此,如果不能稳住心态他们还是很难战胜强敌瑞典队,就像是被当成秘密武器的运动员,必须耐住寂寞、忍受煎熬,最终才能在赛场上绽放光彩。

  一张小桌子,一颗小乒乓球,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泪水。

  戴敏佳为了带好球队也是付出了很多,集结队员,加强训练,甚至愿意贡献出自己家的两室一厅,而且对家人的陪伴也相应减少了,所以王盈会说他“你陪他们的时间,比陪你儿子都多。”

  幸好啊,那些汗水没有被辜负,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比赛!所有人热血沸腾,而我也在现实中给自己鼓了一把劲,生活也需要这样的信念,不服输的人总会试着绝地反击!

  演员也都挺好的,邓超演技不错,许魏洲也有进步,孙俪的情绪爆发戏有感染力,太爱邓超、孙俪了,他俩一块的那种家庭氛围太幸福了,很温馨也很有感染力。

  乒乓球是一项考验技巧、耐力和心态的运动,谁又能说生活不考验这些呢?说实话在这个时间节点,很适合看这种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电影,增加一些元气,也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底气。

  春节档里唯一的体育片,独树一帜,多了一种选择类型,这种振奋人心的电影还是挺适合大家一起看的,全家老少一起看,都能看得懂,看得开心!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7

  提起中国乒乓,我们能想到的也许会是“马龙”、“樊振东”、“金牌”、“制霸”这些词汇,而影片副标题“绝地反击”则告诉我们,故事的讲述时间是在中国乒乓以往的那段灰暗岁月。

  作为体育片题材,电影抓取了群像视角,并且围绕着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邓超饰)作为主视角切入。从邓超的视角看来,展现了很多不同于运动员为主体视角的东西,同时也回望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特殊时光。

  对手崛起、技术更迭……面临着各种压力的男乒队,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泞关口,是电影主线要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持续多年的漫漫长夜里,这位教练临危受命,不愿服输地带领着大家走出阴霾。尽管我们以经历者的角度回望过往,但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担忧——在这么困难的时刻,他们到底是怎样“重返巅峰”的?

  这种忧虑能让我们对角色命运产生关心,除此之外,在体育片题材,一场场刺激的比赛永远能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也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共情。电影也花了些笔墨展示应对比赛的过程,分析战术、训练、调整战略,各种接地气的细节让剧情也显得真实。

  《中国乒乓》在比赛呈现方面,也追求着高水准比赛的对抗感。有的比赛即便你知道结果,但还是会提心吊胆地观看着整个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一种极度紧张的悬疑效果也产生了。动作特写的镜头搭配着解说,似乎真的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周围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部分镜头也会让大家忍不住叫好。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观感也很可以。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这部体育片里面的那些热血和情绪,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非常能够共情。

  在年初选择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非常能振奋人心。我总是会被这些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所打动——他们登上了巅峰,又再开始新的旅途。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勇气和力量吧。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8

  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和中国乒乓球队支持者,从知道中国乒乓筹拍开始就决定要去看它。

  今天下午看完了,没有我想象中的烂,或者说,还挺不错的。

  那个时代的真实感是环境音给我的——还有马尔蒂尼和范巴斯滕的意甲如日中天,完全不像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在那时,中国男乒面对老瓦领衔的瑞典队,一度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对手的先进技术,国际比赛规则的改变也在威胁着中国队。从那个时代开始直到现在,胶水/拍子/球/打法/计分规则……几乎每个与乒乓球比赛相关的元素都进行过针对中国选手打法和优势的改革。国乒能如此长久地延续国际大赛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依靠的就是本片中无限放大的“有经验且无私奉献的教练员团体、群体智慧、最勤奋这一民族特质”。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陈文被国家队除名后跟戴指说的那段话,“做运动员太苦了,以后再难也别让小孩儿们去翻跟头了,我下海当老板赚了钱我愿意当那个冤大头,你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这是我认为本片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让更多观众看到国乒在荣耀之路上趟过的苦难和必须面对的失败。

  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是大差不差的叙事主线,因为失败所以开始挑战,因为努力所以最终成功。这个框架也大差不差地套在了本片身上,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表现出独属于中国体育的特点,比如在国际赛场遭到不公正对待,比如总局领导挂在嘴边的“让百姓怎么看”,比如两位教练为了球队纪律除名自己带的亲徒弟,比如为了更好地针对国外某种打法的选手一部分人只能失去主力资格作为陪练……在我们的中国体制下,我们总是更多地讲集体荣誉和为国争光。这种与运动员的同在感确实能很好地唤起一个中国观众的共情。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9

  作为乒乓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完全唤醒了曾经的记忆!总是梳着光溜溜、油亮亮大背头的蔡振华教练,肉乎乎的王涛,秘密武器,蘑菇头不爱说话的怪球手丁松,彼时初出茅庐,青春无敌的孔令辉和刘国梁。95年,全国关注的天津世乒赛,除了比赛本身,那些赛场外的热点和话题。那一年,我即将高考,但是男团决赛那天,我慌称身体不适没上晚自习,早早坐在电视前和爸爸一起看比赛……王涛赢球后一下躺在地上,所有队员欢呼着跑出来,大家都激动地扑倒在王涛身上的场面历历在目……我在电视前也兴奋的边跳边高声大叫“赢了赢了”,泪流满面……中国乒乓男队时隔8年再次夺回斯韦思林杯,那真是当时的大事件,举国欢庆,简直比过年还开心!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的就是,中国乒乓男队在邓超饰演的总教练的带领下怎样克服各种困难,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重回巅峰的故事。95年世乒赛的五位虎将,在电影中从外形到性格都一一再现。还有瑞典的几个名将,特别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老对手瓦尔德内尔简直神还原。最出彩的自然是邓超表现的蔡振华教练,在抓住原型特点的基础上,加上邓超的演绎,一个不走寻常路,思路超前,敢想敢干,充满个性、幽默风趣的魔鬼教练,跃然而出!几场比赛的再现,有重点的还原,紧张刺激、牵动人心,我和周围观影的人仿佛真看比赛似的,握紧了拳头,一会叹气一会开心。旁边的爸爸在给儿子科普这是谁那是谁;前排的三个阿姨,也是热烈的时不时讨论着;还有两个在讲弧旋球、削球,直板、横板等等术语,大概是“专业”的吧……第一次这么热闹的看电影,但一点不烦人,大家都被电影中乒乓男队的热血感染着、感动着……真好!

  也许因为喜欢乒乓球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所偏爱,但是,我真得觉得拍得不错。作为“中国”开头的主旋律体育题材电影,没有喊口号、没有硬煽情、没有装腔作势,而是让运动本身去感染观众,以及对中国体育体制、乒乓运动的残酷等方方面面适度的表现,可以说,点面具到,讲了一个可信、感人、励志的好故事。对比去年《中国女排》的遮遮掩掩,这部中国乒乓的故事真实的多、有意思的多!影片的主题曲“这里没人叫喂”也很好听,配上运动员们在海边、长城、雪地里艰苦训练的画面,超级感动!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在各种大赛中,我们独孤求败。但每一次胜利,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曾经,我们的男队也跌入谷底。现在和以后,也未必不会遇到强劲的对手。在这片土地上,从小学生到公园的大爷大妈,我们都爱打几下乒乓。到底是因为我们的乒乓运动雄霸世界,大家才热爱这项运动,还是因为大家热衷这项运动,我们的乒乓水平才世界第一呢?或许答案不那么重要,拿起拍子去打两下就明白啦!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观后感10

  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失败总是贯穿人生始终。在我们国家乒乓体育事业如今的蓬勃发展之下蕴藏的,是运动员们的艰苦卓绝,是教练员们的聪慧机敏与经验老道,更是背后无数工作者们饱含爱与力量的支持。

  在运动员里,我看到了不同的角色:有想要一展风采但甘愿帮助他人提升的陈文,有带伤上场哪怕打封闭也要打比赛的白民和,还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一心喜欢乒乓的龚枫。这些贴切生活的角色在许多的小事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作为国乒队主教练的戴敏佳的故事线也很动人心魄:于开头从意大利放弃高薪工作与舒适的住宿环境,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北京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拥有严重的腰伤却依然保有对乒乓的热爱,戴敏佳的腰伤治疗也只能排在日常训练之后。在他和一众教练的带领之下,国乒队一改往日散漫的训练氛围,逐渐成为一只正规又优秀的队伍。

  当年这些艰苦奋斗的人员们创下的辉煌并带来更好的训练环境,为之后的运动员们的训练生活打下丰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们现在虽只能看到多胜少败,在世界比赛上大放异彩的国家队,但心中的警钟依旧需要长鸣。道阻且长,铭记且前行。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