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太极集团(600129.SH)发布2024年年报,净利润同比下降超九成,业绩遭遇“滑铁卢”。而此前3月27日,太极集团连发2份公告称,其2家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约1亿元,同时更正2024年度业绩预告,大幅下修公司业绩。对此,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认为,太极集团应就补缴税款的具体情况(包括涉税时间、补税事项及相关问题的计税基数等)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这是一个月内太极集团第二次陷入舆论漩涡。不久前,太极集团一子公司因部分批次产品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违规生产集采药品被列入“违规名单”,并被暂停18个月国家集采申报资格。
企业认为补税“不涉及行政处罚”
相关公告显示,根据当地税务检查和企业自查情况,太极集团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南药业”)和全资子公司重庆中药材有限公司(简称“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约1亿元。其中西南药业需补缴税款约8000万元,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约2000万元。
太极集团表示,根据相关会计准则,上述补缴事项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不涉及前期财务数据追溯调整,不涉及行政处罚,但上述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将计入2024年当期损益,预计将减少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亿元。
对此,刘志耕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般来说,补税额是整数的概率非常小。刘志耕还认为,从目前太极集团的公告内容来看,没有看到税务局补交税款的具体情况,包括涉税时间、补税事项及相关问题的计税基数等,鉴于此次补税金额巨大,太极集团应该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事实上,对于业绩已然断崖式下跌的太极集团而言,补税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太极集团曾于1月24日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减公告,彼时公司预计净利润将下降超80%。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5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6.66亿元,同比降幅约80.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3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6.40亿元,同比降幅约82.67%。可见,即使没有补税1亿元事件,太极集团的业绩也已大幅下滑。
年报显示,太极集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3.86亿元,同比下降20.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96.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95.02%。基本每股收益0.05元/股,同比下降96.62%。
太极集团年报在谈及2024年业绩下降的原因时表示,主要受2023年同期高基数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较高及下属子公司补税影响。财报同时显示,2024年度,太极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1亿元,同比下降194.03%。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140.58亿元,同比减少2.46%。
子公司违规生产集采药品被查处
除业绩大幅下滑外,太极集团近日还牵涉子公司违规生产集采药品被查事件。
3月17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告,取消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四川海梦智森”)间苯三酚注射液中选资格,并将该企业及该产品生产企业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太极制药”)列入“违规名单”,同时暂停上述2家企业18个月国家集采申报资格。
前述公告显示,监管部门检查发现,四川太极制药在间苯三酚注射液生产中出现关键设备记录异常,且操作人员未按规范报告和处理偏差,导致部分批次产品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而四川海梦智森未对前述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监督。
记者发现,该款间苯三酚注射液是第十批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目前尚未执行。公开信息显示,四川海梦智森当时的中选价格最低,为0.22元,拟供应省份为河北、黑龙江、四川、云南、陕西。其他8家中选企业的中选价格在0.44元-0.58元。
更早前的2022年8月,国家药监局通报20批次药品不合规,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藿香正气水在列。而藿香正气口服液是太极集团的代表产品之一,堪称“黄金单品”。
公开资料显示,太极集团1997年11月上市,2021年完成战略重组,成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此后,多年亏损的太极集团业绩“翻红”。2022年,太极集团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73亿元;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2亿元,同比增长131.99%。
二级市场上,截至3月28日收盘,太极集团报收20.18元/股,总市值112亿元。其股价历史高点为2023年6月创出的68.14元/股。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