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李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世荣团队,基于20余万个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开发出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优化技术框架,可精准匹配最大化新造林碳固存潜力。近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通

本报讯(记者李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世荣团队,基于20余万个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开发出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优化技术框架,可精准匹配最大化新造林碳固存潜力。近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

该团队开发的技术框架创新性地将生态位模型与树种生长碳动态模型相耦合,通过多目标优化实现了气候、树种、立地适应性与碳汇功能的多维度系统科学评估,为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开发的高分辨率生态位模型预测,到2060年,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现有主要造林树种的适生区域将减少12.1%~42.9%。这一发现揭示了传统经典造林模式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凸显了发展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范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模拟预测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因地制宜选择生长适应性强的高固碳树种。

基于机器学习和空间优化模型,团队识别出4320万公顷具有气候适应性和韧性的造林适宜地。通过耦合气候、树种、立地适应性动态和碳储量预测,团队发现在这些优选区域可以合理配置460亿株气候-立地适应性树种,到2060年可累积固存38.2亿吨生物量碳汇。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国大规模造林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和固碳潜力格局。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scib.2025.03.035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