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文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文章,为学校“体育学科在《自然》正刊发文零的突破”,还特别强调了刘昊禹“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
很快就有网民扒出,刘昊禹的文章发表于《自然》的Correspondence栏目,确切地说,是一封“读者来信”。文章全篇不足200字,内容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相关,且几乎都是个人建议,自然也谈不上多高的科研价值。引发争议后,海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先是删除了此前的推文,后又重新发布,同时删除了“零的突破”等表述。
一次正常的编读交流,被硬生生包装成一所高校科研上的巨大进展,多少有些“冷幽默”。此前,亦有学校被曝出错将会议综述当论文宣传的乌龙。这也让人不禁追问,即便被网民无情拆穿,为什么高校依然对这样“接近”《自然》的机会如此恋恋不舍?
官网资料显示,刘昊禹所在的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全面推行将足球教学、训练基地、精品赛事融为一体的竞训发展模式,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足球运动人才,其本人主攻的青少年足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学院和刘昊禹来说,相比指导球队的竞赛成绩,一篇有关DeepSeek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论文意义着实有限。
但对学校而言,一篇《自然》论文能带来的增加值,甚至远远超出论文本身。它可能意味着学校有研究者能在某个领域和国际前沿掰掰手腕,意味着后续可能转化为科研项目和更多的经费支持。
其实,这也反映出很多地方高校的心思,它们长期苦于默默无闻,总想借一篇《自然》论文打开知名度,在舆论中塑造形象和口碑,又可能促成在榜单上排名飞升,带来更多更好的生源……如此扭曲的顶刊情结,正是一众普通高校在错位的评价体系中被迫突围的现实写照。
就以国际大学排名为例,Q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由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等主流榜单都会统计各高校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其中CNS(Cell、Nature、Science)等头部期刊又被赋予了极高的权重。
对于腰、尾部高校而言,确实存在靠一篇论文实现在同类学校中排名大幅跃进的可能。一些高校挤破头也要引进拥有CNS论文的人才,或者千方百计在署名上挂上一个“第一单位”,并不难理解。
问题是,除了研究论文以外,学术期刊还会发表来信摘登、会议综述、书评、笔谈等多种形式的稿件,与学术研究相去甚远,自然也不会计入各类排行榜。在片面追求学术“大跃进”的焦躁情绪下,一些高校人事、宣传部门无暇了解学术期刊的运作逻辑,又或者疏于审核,闹出“白忙活一场”的笑话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国际出版机构,看准了中国高校急功近利的心态,近年来纷纷打着《自然》、《科学》(Science)的幌子,推出各种“子刊”“增刊”,收割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科研经费。3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名单列出了5本预警期刊,并注明预警原因为“论文工厂”,其中不乏来自国内高校的“注水”论文。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意在“破五唯”,但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片面用论文数量和帽子来考核人才。育人成绩、公共服务、专利成果……只有评价考核体系变得更加多元、科学,高校对顶刊的执念才会不再顽固。
说到底,社会和公众并不太在意顶刊论文“零的突破”,像DeepSeek那样真正能带来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的“杀手级”应用,才能赢得持久的掌声。
撰稿 / 公羽(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