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印刻”专版特整理三组稿件,分别从爱国奉献(相关报道见2月28日第4版)、创新求实(相关报道见3月28日第4版)、协同育人等方面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不同维度,每组精选几位老科学家的故事,以他们的求索之路、学术坚守与人格魅力,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深远意义。希望这些篇章能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的执着与智慧,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让探索的火炬照亮未来的道路。本期为第三组“协同育人篇”。
1963年,钱三强(中)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布置任务。■刘晓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苏联反目毁约,企图置中国尖端技术于死地,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蠢蠢欲动,阻止中国发展核事业。在严峻形势下,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以下简称原子能所)所长和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不仅要给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分配任务,还肩负起向关键岗位输送人才的使命。
当时的原子能所聚集了一批能满足各种需要的骨干人才,以攻坚克难为重、以服从需要为荣,甘做无名英雄。钱三强对这批骨干人才的特点和优势了然于心,知道什么任务交给什么人最合适,所谓量才而用。
1958年7月,二机部决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简称九所)。该所理论部急需一个业务水平过硬、政治条件好、组织观念强、善于团结共事,且能同苏联专家打交道的人。组织上请钱三强物色和推荐人选。钱三强经过一番“扫描”,“相中”了原子能所理论组的邓稼先。
钱三强曾将邓稼先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挖到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担任副学术秘书,现在又准备割爱把他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于是他找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后来,张劲夫回忆说:“三强又要求调科学院的学术秘书邓稼先同志去,我说可以。邓稼先去了,我们另外找学术秘书,科学院能做学术秘书的人有很多,对邓稼先同志来说,当学术秘书也没有充分发挥他的长处。”
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找到办公室,幽默地说:“小邓,要放一个‘大炮仗’,准备调你去做这项工作,你怎么样?”
“大炮仗。”邓稼先立刻意识到这是指原子弹,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一时来不及细想便脱口而出:“我能行吗?”
钱三强细讲了他将被调到哪里去、做什么工作,以及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拍了拍邓稼先的肩膀——这就算敲定了。
不久,邓稼先到位于北京花园路的九所上任。从此他隐姓埋名、抛家舍业,痴心于那个“大炮仗”,最终成为“两弹”事业的功臣。邓稼先的同窗好友杨振宁得知此事后,也对钱三强的慧眼识人表示佩服。
邓稼先对钱三强的知遇之恩始终念念不忘。1985年春,他和实验核物理学家胡仁宇一起看望钱三强,并给他送去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的纪念品。邓稼先对他在二机部九所创建时所作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
彭桓武说,三强向来有知人善任、顾全大局、打破本位主义思想的习惯。
实际上,除邓稼先外,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众多重要人物,如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周光召等,他们的人生转折几乎都与钱三强有一定关系。而中国科学院对钱三强的调人需求和科研任务也给予充分支持,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