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12:31:09
“中国小面,全球遇见”。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随着中式面食行业的结构性升级加速,遇见小面正凭借其“多元化经营+体系化管理”模式,向“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地位发起冲击。
根据其最新公布的招股说明书,遇见小面在2024年实现了显著的业绩增长,全年总收入同比增长44.2%,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36%。在中式面馆行业前十强中,遇见小面2022-2024年总交易额年复合增速最高,2024年内新开门店120家,拓店速度达到42.9%。
截至目前,遇见小面已经成功运营400家门店,其中6家在香港地区成功运营,为出海战略提供了国际市场的验证。接下来,遇见小面计划将出海目的地定在新加坡。
展望未来,遇见小面已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在低线市场开设新店、探索海外市场以及扩大特许经营模式的门店数量,这三大战略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集团前CEO徐雷作为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加入,将为遇见小面的资本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位在零售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行业老兵,徐雷曾成功操盘京东618商业帝国,他将利用其在供应链重构和下沉市场洞察方面的专长,推动遇见小面加速实施“三驾马车”战略。
遇见小面正式开启港股IPO进程,是其向资本化、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里程碑。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头望去,则是三个理工科生为“中国小面,全球遇见”,发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量化革命。
【华工青年拜师夫妻店】
2014年6月,三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85后毕业生,决定到山城重庆拜师,学做小面。
他们当中,宋奇不仅拥有华南理工本科、香港科技大学硕士的学术背景,更曾在麦当劳、百胜等餐饮巨头有过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市场洞察力。
彼时,中国快餐行业被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品牌牢牢把持,偌大的餐饮市场,很难找出在全国叫得上号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更不必说中式面馆品牌。
原因很简单,面食制作环节多,对厨师手艺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要实现汉堡包、披萨那样的标准化,这是巨大的挑战。
但对理工科出身的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三人而言,梳理流程、细节到每个环节的标准化,以科学精神来解构还原地方风味恰恰是强项。
在他们眼中,重庆小面作为面食不仅在全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川渝麻辣风味很容易让人上头上瘾,更重要的是,只要掌握核心调味技术,就有实现标准化复制的可能。为寻找最地道的重庆风味,三人在重庆走访品尝了众多小面馆,一致认为一家名为“汪姐梯坎面”的夫妻店风味最为地道。
这类店主会在下午两三点收摊后打打麻将、吹吹龙门阵,享受安逸生活的惯性也是重庆小面迟迟没有形成全国性连锁品牌的重要原因。
在了解三个年轻人的志向后,汪姐两口子倾囊相授。他们则跟在“师傅”身后,用秤称,用量杯量,将制作步骤逐一标准化。同时全程用DV录像,回到广州后,一遍遍回放钻研。
在极致的拆解和还原下,煮面温度、时长、佐料数量、刻度、顺序、出餐时间都有了一套严格遵循的数据参数。如此一来,一碗正宗的重庆小面,即使出了重庆,也能被完美复制。
这一年,遇见小面创始首店在广州体育东横街正式开业。
与众多生于中国民间、难以壮大的中餐品牌不同,遇见小面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构建了日后的扩张空间,极致的标准化则是踏足这一理想之地的首要前提。
显然,其发展也在按计划推进。据沙利文的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如今遇见小面,已是川渝面馆的第一品牌,在中式面馆领域排名第四。
事实上,就在2021年,遇见小面才刚刚开出第100家门店。
4年新开300家,是遇见小面太快了吗?
恰恰相反,它可太慢了。
【7年,第一个100店】
理科生创业有个特点,就是逻辑特别缜密。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就曾说,“通过规模降本增效的前提是规模内在设计的合理性,这一点必须足够了解整条链路才能实现。”
而理解用户对商品价值的感知,确定价值锚点,实现全链路的标准化,就是遇见小面在开出第一个“100店”时,极力完成搭建的体系。
作为生长于重庆街头的民间食物,小面本身就是“极致性价比”的代名词。面条、蔬菜、浇头,麻、辣、鲜香……一碗面努力以“一站式”的方式满足着食客们的基本需求,匹配其他小吃菜式和饮品则效果**。简易的就餐形式则使其跳脱出固定的一日三餐,呈现出全时段的服务特征。 ▲红碗豌杂面遇见小面以重庆小面系列为主打,涵盖面条、米饭、小吃和饮料等多品类,“全人群、全场景、全时段”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由此而来。
这意味着更冗杂的标准化任务。对于遇见小面而言,类似于设计一幅上千块的拼图,然后对其进行无限次复制。
比如,为了省掉几毛钱,会对米袋拉环这样不起眼但因使用率低带来成本损耗的小物件进行重新设计;面条日需求量达到数吨以上,为了保证原料的高品质,要找到更有稳定供应能力的供应商或解决方案……
通过对供应商的严要求、对供应链的细搭建,遇见小面实现了对成本的极致管控,跑通了极致性价比的全链路。
对于遇见小面而言,配方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吗?不是。高度标准化的生产、物流系统,是难以跨越的壁垒吗?也不是。
但所有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后台完备的管理体系,这才是遇见小面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个理科生拿出“实验精神”,用7年,开了100家店。
这意味着要素组合在其直接操作下,在门店里经过了100次调试。不论是社区、写字楼、购物中心,还是高铁、机场,都要保证运营状态达到稳定的最佳水平。直到这时,他们才决定引入新的变量,特许经营商。
即使是高度标准化,当“人”这个最不可预测的变量加入后,还是让整个系统产生了新的bug。
遇见小面于是开启新一轮“调优”,不仅出台严格的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创始人还写了一封5000字公开信,推动品牌与特许经营商在理念、愿景的一致化。经过严格的筛选淘汰,遇见小面仅有100间特许经营店,但是由于采用集中化管理体系,顾客在直营店和特许经营店的体验没有什么不同。
与此同时,还成立数智化自研团队,引入AI、物联网等技术,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注入科技动力,从采购、库存、供应链、市场推广、员工培训与稽核等多个方面,助力营运管理,增强门店工作效率,进一步降本增效。
“唯有连住体系,才能锁住管理”。一系列举动,都是为了确保“餐厅环境一致,服务质量一致,菜品口味一致”,最终呈现出优秀且稳定的顾客体验。
事实上,餐饮竞争始于味道,但上规模以后,终局一定是管理体系。推动重庆小面比汉堡、披萨更标准化、体系化,恰恰是立足全球市场,建立国际化中式餐饮连锁品牌的关键。第一个“100店”用了7年,第二个“100店”用了2年,第三个“100店”用了1年,第四个“100”店用了10个月……遇见小面的增长飞轮,开始加速转动。
【中国小面,全球遇见】
依托于十年的标准体系打造和积累,遇见小面得以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从国内到海外的分层覆盖,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由此,下沉低线市场、探索海外市场、加大特许经营模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
一方面,低线城市具有“人均消费增速快、更低的租金成本、竞争格局分散”三大红利,借助品牌影响力,以及标准化、高品质输出能力,遇见小面能快速建立区域性心智认知;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以10年内在香港开出100家门店作为出海战略前哨,则能基于华人文化协同市场的优势,快速积累本土化落地经验,同时也能借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热门旅游地的双重国际身份,形成国际知名度,推动下一阶段在海外市场丝滑落地。 ▲遇见小面门店客似云来此外,良好的消费者口碑、特许经营商效益以及伴随门店数量快速增长提升的品牌影响力,将释放更强的合作信号,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许经营合作。
事实上,这一进程早已启动。2019年一家厦门餐饮公司就在和遇见小面合作后,仅用五年时间,成功开设了20家门店,成为厦门市场领先的连锁面馆品牌。
从拜师夫妻店、开展标准化实验,到体系研发,三驾马车并举拓展……
十年间,从“还原一碗地道小面”到“输出一套管理体系”,遇见小面的三位创始人坚持验证“标准化”对中式快餐规模化的长期价值,甚至最早与之携手并进的合作伙伴,也在十年的共同发展中,完成了自身的跃升,充分体现了“慢即是快”的产业升级逻辑。
标准化不是消灭个性,而是让全球消费者体验一致的重庆风味。
背后,是中国品牌与科技结合的温度。
放眼看去,不论是造机器人的宇树,还是新式茶饮的蜜雪冰城,再到中式面馆的遇见小面,无一不在默默耕耘,将产业链的标准化梳理做到极致。
这样的极致背后,都是一颗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的热忱之心。
遇见小面的热忱,就藏在遇见小面的名字里——
在那篇长长的公开信里,创始人写到:“2014年初,从遇见那一碗小面开始,我们就和小面结下不解之缘。这是决定我一生的缘分。”
十年前,他们遇见了小面;未来,中国小面,定能全球遇见。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