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7时30分,随着号令枪响,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的智慧之旅。
这也是全球首次人机半程马拉松同场竞技。最终,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作为首个人形机器人率先冲过终点线,整场比赛用时2小时40分。继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后,这一次又跑上了马拉松,自然迅速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在社交平台呈刷屏之势。
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据介绍,赛事通过动态路况与复杂环境,能够全方位检验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方面核心技术能力,对其性能提出多维度挑战:既要应对长距离续航,也要在坡道、转向等复杂路况下实现灵活运动。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对机器人的考验,可以全方位检验机器人的性能。这也是众多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报名参赛的原因,他们需要一次集中的挑战和展示,这将为今后机器人的具体场景应用埋下重要的伏笔。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十分浪漫的一幕。马拉松,是最古老的人类运动;机器人,是最先进的人类科技。马拉松,被视为人类体能的极限;机器人,也被看作人类智慧的前沿。
作为全球首次人机半程马拉松同场竞技,整个比赛就如同一个跨时空的相遇,古典与现代、体能与科技、机器人挑战技术与人类挑战耐力,在这里妥帖地融合。
这也构成了一个隐喻:人类似乎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今天人类可以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更加从容地去挑战一个个曾经被视为“极限”的事物。
这些机器人的脚下,与其说是马拉松跑道,不如说是人类科技的赛道。马拉松是一个具象物,象征人类在追求创新上的坚持不懈。其实,也早有舆论解读——机器人跑马拉松,累断腿的是工程师。
在镜头里可以看到,在每个机器人的身后,都有数名并肩奔跑的工程师。不难想象,在赛场的背后,更是有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日夜奋战。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跑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向前迈步。
相信,在场边观赛的观众看的也不只是比赛,更是瞻望人类的前景。就像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70岁的时候,估计就能用上这个机器人了。”让人心驰神往的,终究是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
这场比赛出现在北京,也绝非偶然。北京是古都,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着最鲜明的科技特质。尤其是机器人,北京发力许久,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在2023年时,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就超过了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近期,北京还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北京市将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等目标。
所以,机器人在北京开跑马拉松,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是北京厚实的科研土壤、活跃的市场环境、完备的支持政策,共同为机器人搭建出了一条“跑道”。
这一次比赛,把机器人产业的成果,直观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人们也由此期待,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的从业者,可以再接再厉,让机器人跑出加速度,早日跑进寻常人家,跑进生活日常。
全球首次人机半程马拉松同场竞技,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而今,比赛已经结束,人类勇于探索的跑道却在无限延伸、永无止境。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