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欧阳宏宇
自1841年爱伦·坡发表《莫格街的凶杀案》以来,悬疑小说题材已历经180余个春秋。在网络文学与影视领域,悬疑已经成为重要的类型化创作。随着短篇故事、短剧等新型创作生态的崛起,悬疑小说又将演绎出哪些新的“剧情”?
4月21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悬疑作家紫金陈以及多位悬疑故事作者、文学及影视领域答主围绕悬疑短篇故事及影视化空间展开讨论。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短剧开启加速精品化和对多元题材的挖掘,“长剧更短,短剧更精”的趋势已经形成,但同时也应避免题材同质化的问题。
引人入胜的“悬疑+短篇”
还应在浓缩中创造精华
悬疑小说创作的结构和叙事逻辑有极高要求,这也是其吸引读者的关键。“一寸短,一寸险”,在有限篇幅内实现可与长篇媲美的完成度,无疑是巨大考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悬疑叙事“三昧”范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强情节、弱冗余”的叙事结构,以更集约的手法实现故事情节的高效推进和情感的快速积累,可以让读者快速沉浸,代入感和画面感扑面而来。
此外,对现实的深度映射进一步强化了悬疑题材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影视领域答主匡靖认为,《活在真空里》等悬疑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通过极端情境下的个体抉择,撕开系统性的生存困境,爆发力不亚于《沉默的真相》的社会追问。”
悬疑故事与影视改编
在短篇路径中双向奔赴
悬疑故事的叙事密度与社会价值,与影视创作需求高度契合。在圆桌中,其影视化开发前景也成为讨论焦点。
紫金陈多部作品的成功影视化,让影视行业对悬疑小说热情不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它的案件本身,而是小说中的烟火气和人味。”紫金陈以悬疑故事《花市街》为例认为,书中社会关系的真实书写,是其脱颖而出、被影视公司选择改编的卖点之一,同时也会成为影改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国内悬疑剧不乏精品,但也面临题材爆发后的同质化问题。为了降低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控制制作成本,影视剧制作方开始压缩悬疑剧篇幅,以提升叙事浓度。与此同时,短剧开始加速精品化和对多元题材的挖掘。“长剧更短,短剧更精”的趋势已经形成。
多重动因下,短篇悬疑故事与影视制作开始对向而行。包括《活在真空里》《祝福》《戏剧课》《花市街》《扳命人》等多部悬疑精品的影视开发权已经售出,意味着悬疑影改作品或将迎来一次集中爆发。
作为潜在影视开发方之一,“质朴己象”也在圆桌中分享了短篇故事影改的创作视角。“《无暇赴死》这部作品非常吸引我们,故事画面感极强,非常适合影视化,情节的三次大反转都扣合着三次人物命运的转变,很吸引我们。”谈及当下的影视剧观众对于悬疑作品的口味被培养得越来越高,他表示,很期待悬疑故事影视化后,给当下的悬疑剧市场增加一股新的冲击力和动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