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AI智能时代,众多知识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获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以及阅读什么样的图书?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傅真、焦典等多位作家在“2025饱读计划”线上圆桌中表示,在数字时代仍需要持续发展阅读文化,图书的背后所蕴含的人的故事,就足以体现了其不可替代性。
著有畅销书《泛若不系之舟》《藏地白皮书》的作家傅真以独特的 “食谱式书单” 展现出对阅读文化的理解。在她看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主食,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为甜点,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能作中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就是黑咖啡。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诗人焦典则表示如果书籍确乎可以当作精神食粮,那么《清洁女工手册》这本书就是。
随着生成式 AI 在各个领域引发变革,写作行业也受到冲击,AI 时代下的写作和阅读,也引发了用户对 AI 与人类创作关系的深度反思。
“AI写作冲击下,人类作家的心灵食谱如何证明不可替代?”答主Felina表示,文字的背后是人,是曾在或者正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着的人;单单这一点,就足以体现人类作家的不可替代性。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AI生成的作品将取代大量的普通创作者乃至于一些顶尖的创作。“但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反而可能会让人回到艺术诞生的源头出发,去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
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与科学性之争同样备受关注。答主济东杂谈认为,如果科幻作品不以“科”为核心,而过度侧重文学性,那么《西游记》也可被视为科幻小说。答主李小狼则表示,科幻小说本质上属于小说品类,最终还是要用文学性手段讲好故事。在他看来,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文笔同王朔、余华类似,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