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称“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记者注意到,针对日前媒体报道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陷停摆危机”,该公司董事长黄晓庆日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回应:“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记者注意到,针对日前媒体报道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陷停摆危机”,该公司董事长黄晓庆日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回应:“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我们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亿—3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达闼机器人创立于2015年,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曾获软银、富士康等巨头注资,累计融资超54亿元,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是获科技部“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认定的企业。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称,达闼机器人或陷停摆危机,“办公区‘人去楼空’”“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自2024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

报道还称,“达闼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因核心部件成本高昂陷入困境,尽管公司宣称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生态布局滞后于竞争对手优必选、宇树科技”。

不过该公司于4月2日凌晨发布“严正声明”,称“公司在人员和运营场地的部分调整属于公司正常经营调整,所谓‘停摆’‘闪崩’‘人去楼空’‘进ICU’‘爆雷’‘倒闭’等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

黄晓庆在回应中表示,2024年,面对全球科创融资环境趋紧及美元资本撤离压力,公司启动战略调整。该公司集中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研发,深耕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落地;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提升研发与交付效率,确保核心项目持续推进。

根据回应文章披露的信息,“2024年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亿-3亿元,业务基本面保持稳健。”

今年以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迅速出圈,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不过机器人赛道火爆的背后也引发业内“冷思考”。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两大棘手难题:其一,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单台机器人售价高达数十万元,远远超出了实际应用场景的付费意愿;其二,落地场景模糊不清,许多企业声称的客户需求,更像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此外,高盛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提及,“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距离真正‘上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现存企业共117家,主要集中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分别占比46.2%、28.2%、19.7%。此外,2024年全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超19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3月19日,2025年我国已注册4.40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企业存量方面,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84.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有三成企业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我国机器人赛道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内的企业合计占比56.2%。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