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内容摘要一、品种选择在种植茄子时,应优先选择耐低温、弱光、早熟的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益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品种:黑玉:果实呈长条形,皮色黑亮,肉质紧实,口感好,产量高。沈茄一号:植株生长旺盛,抗病性强,果实圆柱形,皮色深紫,商品性好。

一、品种选择

在种植茄子时,应优先选择耐低温、弱光、早熟的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益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品种:

黑玉:果实呈长条形,皮色黑亮,肉质紧实,口感好,产量高。

沈茄一号:植株生长旺盛,抗病性强,果实圆柱形,皮色深紫,商品性好。

齐杂茄二号:早熟品种,果实圆球形,皮色紫红,耐低温,适合早春种植。

绿圆茄:果实圆形,皮色翠绿,肉质细嫩,适合鲜食和加工。

黑圆茄二号:果实圆球形,皮色乌黑发亮,耐病害,适应性广。

永丰黑杂茄:果实长条形,皮色黑亮,肉质厚实,产量高,适合多种栽培方式。

二、浸种催芽

浸种催芽是茄子种植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具体步骤如下:

1.温水浸泡: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用水量为种子量的5-6倍,不断搅动并保持55℃水温10-15分钟,然后在自然下降的水温中浸种8-12小时。

2.清洗处理:由于茄子种皮较厚,吸水困难,种子未经充分发酵更难发芽。因此,需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并用清水反复搓洗,直至种皮洁净无粘液。也可先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行浸种。

3.换水与催芽:浸种过程中,每5-8小时换1次水。种子充分吸水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捞出,用多层湿布或麻袋布包好,甩掉水后放入容器中,置于温暖处催芽。茄子发芽适温为25-35℃,建议采用变温催芽,一天中适温30℃占8小时,20℃占16小时,5-6天后,75%的种子露白,出芽整齐一致。催芽期间要经常翻动种子包,有助于种皮气体交换。

三、播种

茄子生长要求较高的温度,温室播种最好采用播种箱播种,便于调节温度和光照。具体操作如下:

1.准备播种箱:在播种箱内铺一层厚3厘米的营养土,浇足第一次水,待水渗下去后,撒一层细土。

2.播种与覆土:撒播或沟播种子,播后覆1厘米厚的细土,再覆盖塑料薄膜。种子出土时及时揭掉薄膜。

3.定植时间:定植时间应选择寒流刚过的回暖期,北方地区一般在10-14时高温期进行定植,以保证幼苗定植后的3-5天内维持晴好天气,有助于缓苗。

四、管理

茄子定植后的管理是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温度管理

低温季节:茄子定植后最大的困难是地温不足,因此在定植后的低温季节要加强防寒保温。定植后7-10天,保持室温30℃以上,以此来提高地温,补充夜温,尽快缓苗,并尽量保持地温稳定在16-18℃。

结果期:缓苗期过后,植株开始正常生长,每天都要注意揭帘见光。缓苗后门茄花开放,进入结果期,此时应注意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将室温降到白天25-30℃,夜间15-17℃,这样既可以使茄子开花结果,又可以枝叶繁茂。

放风管理:室温超过25℃时开始适量放风,排除室内过多的湿气,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光照强度,减少落花。即使是阴天也要坚持适量放风,但要注意放风量和放风时间。

(二)水分与施肥管理

浇水原则:茄子定植浇过缓苗水后至门茄开花期间,不再浇水,直至门茄普遍长到3厘米大,再行浇水施肥。

施肥要点:第一次肥水量可大一些,亩施硫酸铵10-20公斤或粪稀1000公斤。对茄开始膨大时给第二次肥水,以后10-15天浇1次肥水,结果中后期不能缺水缺肥。

结果盛期:结果盛期适当加大肥水量,一般7-10天浇1次水,化肥与有机肥交替使用。同时加大通风量,满足光合作用所需,促进果实成熟。

(三)光照管理

茄子属喜光作物,但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自然光照很难满足需要,造成植株徒长,出现短柱头花,造成果实畸形。因此,除每天清扫温室屋面外,还要张挂反光幕,以缩小温室中后部光照差距,增加光照强度。

(四)植株调整

保花保果:茄子花开前2-3天用25-30ppm的防落素涂抹果柄或喷花,每花只处理1次,不可重复,也不能把药液洒到叶子上。

整枝:及时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门茄膨大后,将门茄以下萌芽的侧枝和下部老叶摘去,第二果实(对茄)下的腑芽也要抹去。

五、病害及防治

茄子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是黄萎病,该病定植后不久即会发病,遇低温定植,发病早且重,但以坐果后发病面积最大,病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及叶脉间发黄,后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引起叶片歪曲。早期发病茄株呈萎蔫状,早晚或雨后可恢复,后叶片变为褐色,全株萎蔫,叶片脱光,整株死亡。严重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该病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发病时多由植株下部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发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发病规律

茄子的黄萎病是由真菌浸染引起的。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病菌通过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带菌土壤和茄科杂草,借风、雨,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第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进行重复浸染。发病最适温度为19℃~24℃,菌丝、菌核在6℃时10分钟后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轮作:与非茄科或瓜类作物轮作3~4年,可有效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品种,施足腐熟有机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及时处理病株: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并在根际土壤中灌注药液消毒杀菌,防止病菌扩散。

种子消毒:种子先用冷水预浸3~4小时,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阴干备用,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药剂防治:定植时施药,定植后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50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黄萎病的发生。

综上就是茄子的种植方法和要点介绍,通过以上种植技术与管理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茄子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茄子的高产、稳产和优质。

关于茄子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惠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